致诸弟(咸丰九年三月十三日)澄、沅、季三位老弟左右温弟忠榇初
致诸弟(咸丰九年三月十三日)
澄、沅、季三位老弟左右:
温弟忠榇初三自黄州开行,尚未到省,殊深系念。纪寿侄既奉恩旨交吏部带领引见,其叔父大人诰封,仍当咨部恭领诰轴。盖第二次谕旨中有“着再加恩”字样,再字即承前次诰封之旨言之也。请谥一节,不敢再渎矣。
澄弟信中变格谶语之说,兄早虑及之。七年闰五月十七初得谕旨时,正在白玉堂拆阅,叔父欲将此四字悬匾槽门,余不甚愿,亦未免中有所忌。然此等大事,冥冥中有主之者,皆已安排早定。若兄则久已自命为癞头牙子,与其偷生而丛疑谤,又不如得所而泯悔憾耳。
沅弟问克复景镇作何调遣,目下镇贼狡悍,似难遽克,既克之后,如湖南渐安,萧军复来,则当全力以规皖南;如湖南尚危,萧军留湘,则且休兵以驻湖、彭。是否有当,俟沅弟来营面商尚不为迟。
纪泽儿问地图六分,可否送一分与文辅卿?此图刻板在新化,尚属易购,可分一与文也。所论怀祖先生父子解经,什九着意于假借字。本朝诸儒,其秘要多在此,不独王氏为然。所问各书,《易林》长沙蒋氏曾刻过,《汉魏丛书》亦有之,《逸周书》杭州卢抱经丛书有之,唐石经,陕西碑洞有之,唐开元元年刻,字类欧帖,可托人刷买,郑南侨现官陕西,亦可托也。
◎评点:“一门忠义”竟成谶语
曾氏不便再为其弟请谥,但后来朝廷还是给了曾国华一个谥号:愍烈。愍者,哀怜也;烈者,刚直也。褒奖之意尽寓其中。然而,再高的褒奖,也不能消弥丧失亲人的痛苦。从军者和他们的家属,盼望的都是立功归来,并不希望领朝廷所颁下的这种恩赏。信中曾氏兄弟所回忆的正是一年多前属于此类的一桩往事。
咸丰七年二月,曾氏因父丧请假回籍,朝廷给他的假期为三个月,不久又再次命令他即刻赴江西督办军务。但曾氏有他自己的考虑,他援引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为例:大学士贾桢母亲死了,皇上给他六个月的假。贾桢回籍后上奏请求终制,皇上也答应了。曾氏请皇上依贾桢之例准他终制。但朝廷还是不同意。咸丰七年闰五月十七日曾氏在老家收到这道“仍遵前旨”的谕旨。谕旨里有这样一句话:“伊父曾麟书因闻水师偶挫,又令伊子曾国华带勇远来援应,尤属一门忠义,朕心实深嘉尚。”
曾氏叔父曾骥云认为“一门忠义”这四个字很好,想将它制成一块匾悬挂于槽门顶上,以示荣耀。曾氏不情愿,他心里有所顾忌。他顾忌的是什么呢?原来,“一门忠义”这样的字眼是朝廷颁发给满门从军又牺牲甚多的家庭,有名的如宋代杨家。杨继业八个儿子,为保卫国家战死五个,剩下的三个儿子,一个投降番邦,一个出家做了和尚,一个继承父业做了边关统帅。到后来连这个统帅也战死,只能让穆桂英来挂帅,带着幼子和一群寡妇出征。朝廷于是颁给杨家“一门忠义”的金字大匾。
杨家固然忠义,但杨家也够惨了。数百年来,人们为杨家的忠义而感动,也为杨家的孤儿寡母而悯叹。
曾氏信里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揣摩得到曾氏当时的心情。他对“一门忠义”这四字褒语是不大情愿接受的。这四个字的背后必定是带兵的兄弟们死的死,残的残,也很可能就是他这个老大先捐躯。金口玉言,天语煌煌,将来一定是会兑现的。为了这四个字,曾氏一家今后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这就是信中所说的“兄早虑及之”。想不到一语真的成谶,谕旨中提到的“曾国华”,便真的成了曾家第一个死在战场上的人。这看来是命里早就注定了的。事到如今,曾氏只能如此安慰自己、安慰家人。
我们可以注意信中的这样两句话:“与其偷生而丛疑谤,又不如得所而泯悔憾耳。”是不是家人(尤其是温甫的妻妾)至今仍对无头尸表示怀疑,认为温甫尚活在世上,只是追于压力而不敢露面?对于这种怀疑,曾氏明确地表示他的态度:与其偷生,不如战死!
致澄弟沅弟(咸丰九年八月十二日)
澄侯、沅甫两弟左右:
- 商品专员的职责是什么[图]
- 什么决定薪资高低?男女各不同![图]
- 辞退违纪员工,需要补偿吗?[图]
- 鸭蛋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和食用方法详细分析[图]
- 生菜的营养价值,吃生菜的好处作用[图]
- 椰子的营养成分是什么?[图]
- 美国人带孩子的17个绝招[图]
- 产妇保养的十个误区[图]
- 周三是上班族最压抑的一天[图]
- 为了足部健康,关于鞋子选择的小问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