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陶喑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师旷瞽而为太宰晋国无乱政不言之令不
皋陶喑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师旷瞽而为太宰,晋国无乱政。不言之令,不视之见,圣人所以为师,此黄老之术也。
《道德经》中说:“我无为,人民就会自我教化。”《文子》中说:“所谓的无为,并不是叫他不来,推他不走,任何事不做。而是说按规律办事,借助一定条件取得成功,也就是所说的顺其自然。”所以说,商汤和周武王虽是圣主,却不能和越人乘船游江湖;伊尹是贤相,却不能和胡人一道骑马驰骋;孔子、墨子虽是博学之人,却不能与山里人共同钻山入林,出入险境。
由此可知,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想眼观四海,胸怀万物,不掌握规律,单凭一己之力,是难以打破时空局限的。一人之智,不能穷尽全部真理;一人之勇,不能无敌于天下。这是很浅显的道理。所以,居于庙堂之上的君臣,要去了解天下的形势,做到由此知彼,因人知人,把别人的优势转化为自己的优势。
冬天的太阳,夏天的阴凉,万物都自觉而向往。没有人强迫它们这样做。所以说这是精诚的感召,万物才不请自来。如果等到目光给予示意,号令下达后才这样做,那就有些勉为其难了。
皋陶是个哑巴,他当大禹的大理时,天下没有酷刑;师旷是个瞎子,他做宰相后,晋国没有乱政。像这样的不言之令,不视之见,就是圣人所要师法的。这就是“黄老之术”的治术。
道家老子所推崇的无为而治,并非不管不问,无所事事的意思,而是讲求依据自然规律,抓住有利时机以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汉朝时的“文景之治”了。由于战乱导致民生凋敝,此时文景二帝采用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才迅速恢复了国力,使百姓安居乐业。可见,老子所倡导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前提是要合乎时势,顺应自然规律。
七教三至 儒家之言
孔子闲居,谓曾参曰:“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而可以守,三至行而可以征。明王之守也,则必折冲千里之外;其征也,还师衽席之上。”
曾子曰:“敢问‘七教’?”
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敬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亮,上亲贤则下择交,上好德则下无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知节,此之谓七教也。”
昔明王之治人也,必裂土而封之,分属而理之。使有司月省而时考之,进贤,退不肖。哀鳏寡,养孤独,恤贫穷,诱孝悌,选才能,此七者修,则四海之内无刑人矣。上之亲下也,如腹心,则下之亲上也,如幼子之于慈母矣。其于信也,如四时,而人信之也,如寒暑之必验。故视远若迩,非道迩也,见明德也。是以兵革不动而威,用利不施而亲,此之谓“明王之守,折冲千里之外者也”。
孔子闲居之时,对曾参说:“以前的英明帝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做到了七教,就可使内政巩固,做到有备无患;做到三至,就可对外征讨。明主的防御,能够决胜于千里之外;只要率军出击,必定能够凯旋。”
曾子问:“请问先生,什么是‘七教’呢?”
- 户外旅行准备装备 选择旅行背包的选择[图]
- 续写上一首词的梦境不仅谈了许多话又写了梦中人的容貌情态写得更[图]
- 原文>>>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①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图]
- 股肱(ɡōnɡ)大腿和胳膊比喻辅佐之臣左右助帮助翼辅翼象衣服[图]
- 曰“始吾以为天下一人耳不知复有夫人也 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图]
- 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 天子祭天地诸[图]
- 翚(huī)迅疾郭璞注“鼓翅翚翚然疾” 踵企指伸直[图]
- 所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者 者 年)王守仁任南赣巡抚在赣南各[图]
- “穆公和襄公去世康公和灵公即位康公是我们先君献公的外甥却又想[图]
- “兹不穀”三句是说自己动荡流离逃窜在外无所归宿不穀王子朝自称[图]